京广电发〔2019〕9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北京市智慧广电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2019年8月6日
北京市智慧广电发展行动方案
(2019年-2022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信息服务和功能承载能力,着力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高质量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依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北京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背景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广播电视行业充分发挥可管可控、绿色安全、权威可信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确保履行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出一批凸显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社会效益显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推动融合、创新,促进我市广电产业升级发展,产业规模领跑全国,产业质量不断提升。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广播电视业朝着“移动、高清、智能、泛在”方向发展,广播电视业正在不断加快与大数据、5G、4K/8K超高清、AI、VR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正逐步超越传统单向内容传播的范畴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融合媒体方向发展,正逐步利用其独特的网络和平台越来越深入的融入于公共服务、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之中,成为首都社会生活与管理的传感器和神经网络。首都广播电视业虽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中央和市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智慧广电的部署、首都精细化治理的期待相比,在新一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形式创新、平台聚合、管理应用、服务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必须全力提升首都广播电视信息服务能力和功能承载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地位,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新要求,充分发挥智慧广电在首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高精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更好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首善标准,推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构建广电+生态体系,助力首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宣传舆论引导、超大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发展目标
首都智慧广电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坚持首善标准,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设成涵盖内容生产、网络传播、功能承载、服务供给以及生态建设等全方位的智慧广电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特征的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升级打造以超高清、云化、IP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广电网络传播体系,建设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广电城市视联神经系统,打造聚合上下游高精尖产业的智慧广电产业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智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新要求
坚持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打通电视屏、电脑屏和移动终端屏等媒介资源,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突出移动优先策略。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媒体服务、信息传播泛在化、移动化、交互化、个性化的趋势,贴近受众需求,提升受众体验,把资源、技术、人才向移动端倾斜,补齐广播电视移动短板,把握移动机遇,服务移动受众,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深化“广电+”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从新闻宣传向信息服务拓展,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延伸,丰富“广电+”业务形态,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需求,提高精准性,增强互动性,树立以受众为中心、面向服务的新型“广电+”服务理念。
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融媒体中心市级技术平台,积极为各区融媒体中心提供业务服务和技术支撑。加大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支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广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管理经验,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实质性融合发展,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智慧融合媒体。
(二)创新智慧广电内容生产和节目形态,满足首都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革新内容生产方式。从以节目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内容选题、素材集成、需求组合、分析预测、创作生产、传播评价、行为分析和用户反馈等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生产体系,提高内容创作生产效率和效益。
智能化内容选题。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跟踪社会焦点、网络热点,加强舆情研判、预判能力,主动设置议题话题,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提升舆论引导力。
创新节目内容形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增强等新技术创新节目包装渲染手段,丰富节目内容形态,增强现场感和沉浸感,不断满足受众体验需求,提高节目内容传播力和舆论的引导力。
创优升级内容质量。开展超高清内容拍摄、制作,加大高分辨率、宽色域、高动态范围的高质量视听节目供给,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和网络视听内容品质升级。发挥超高清内容在大屏显示上的质量优势,推动超高清视频内容跨行业广泛应用。
完善内容精准服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依据用户收视习惯完成用户画像,精准推送节目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加用户粘性。
(三)加快智慧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传播体系
推动制播平台IP化、云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向IP架构融合演进,着力提高IP化制播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兼容性;统筹市、区两级制播云平台规划与部署,推动微服务架构在制播云平台中的创新应用,推动建立“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多终端精准服务、全流程智能协同”的智慧广电节目制播体系。
加快超高清制播体系建设。推进超高清内容拍摄、制作、播出、传输和显示全技术链路的贯通,提高超高清内容拍摄和制作能力,加大超高清节目储备,推进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和试验播出。推进超高清电视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超高清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编制,抢占超高清视频领域发展制高点。
完善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覆盖。加快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和一体化,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地面无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增加数字电视节目数量,扩大覆盖范围和人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数字音频广播规划和试点,开展地面无线超高清电视研究和试验,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路径。
丰富有线网络信息服务。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光纤化、IP化改造,加快IPv6部署和应用。推进光纤宽带接入和超高清交互智能终端配置,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公共服务水平与信息消费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网络数据专网覆盖,不断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对宽带业务、数据业务、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的承载能力。
规范互联网视听服务。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强化正面舆论引导,促进规范有序发展。树立自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创新完善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移动端应用程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内容监管,强化对移动端、电脑端、有线电视/IPTV/OTT电视端的行业监督,形成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传播体系。
创新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应用。紧密跟踪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发展,开展基于5G测试网络的4K/8K超高清视频应用研究,打造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为重点的5G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场景,探索基于5G技术的广播电视音视频传播体系构建和新兴业态监管。推动基于5G技术的智慧广电创新和应用,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和5G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万物互联、智能感知的智慧城市建设。
(四)提升智慧广电服务承载能力,全面推进首都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跟踪社会焦点、网络热点,研判网络舆情,预测舆论热点,及时为党和政府发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以正视听,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助力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可管可控、绿色安全”的优势,依托智慧广电内容和传播体系,开展党建、政务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传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开展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有力推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支撑超大城市精细治理。依托智慧广电云平台和有线电视网络,利用视联网技术,构建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政府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发现基层治理难题,打通行业管理部门横向壁垒,提高基层综合治理效率。推动城市副中心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和信息承载能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合作,承担应急响应、雪亮工程、金财工程、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旅游、校园安全等社会管理服务,提高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推进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加快推进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研究推广基于传统广播电视地面覆盖的融合媒体应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提高指挥调度、应急响应、管理维护的实时性和安全性。推进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提速,发挥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家庭智能终端作用,建设“智慧家庭”,打造城市“智慧社区”,提升有线电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开展“智慧乡村”信息服务,精准推送农业种植养殖知识和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信息,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生态涵养区建设。
承担冬奥会、冬残奥会超高清赛事传输服务。推动超高清电视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和终端显示等各环节全技术链条的贯通,开展超高清电视转播试验,促进和规范超高清电视节目创作生产,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和互联网超高清节目传输能力,开展地面无线超高清传输研究和试验,高质量呈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精彩赛事。推进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场馆有线广播电视机房、管道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功能承载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全力保障赛事场馆信息服务需求。
(五)打造智慧广电产业生态链,培育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加强集智攻关。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智慧广电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技术革新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技术超前布局,统筹推进广电大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超高清视频、IP化制播与传输网络等研发建设,推动建立开放、融合、智慧的新型广播电视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智慧广电重点实验室。
加快标准制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系统、完善、开放的智慧广电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制定。以标准规范促进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基础性标准以及融合服务、互联互通等关键环节标准的研发进度,不断提升智慧广电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深化融合应用。加强智慧广电与智慧北京建设、首都城市治理、数字信息消费、乡村振兴等战略统筹规划、有效衔接,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与政务、商务、教育、医疗、金融、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业务合作、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加快广播电视与物联网、车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业态的集成创新、协同服务。
打造标杆园区。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智慧广电试点示范,着力打造发展特色鲜明、聚焦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完备的智慧广电(网络视听)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广电总局和市政府支持建立国家级视听产业园区,同时注重研究模式、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为构建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都智慧广电电视发展新格局创造条件。
(六)创新智慧广电监管手段,确保新时代智慧广电“绿色安全、可管可控”
创新智慧广电监管理念。面向全新的广播电视“云、网、端”生产、传播和服务方式与业务流程,以及跨平台、多终端的融媒体信息安全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可信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智慧广电监管手段,完善智慧广电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确保新时代智慧广电“绿色安全、可管可控”。
加强智慧广电内容安全审查。建立完善比对样本库,通过智慧广电云平台进行抓取、筛查、比对和分析,推动视听节目内容从海量信息监管向精准式、靶向性监管过渡。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高节目内容审查质量和效率。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正面引导网络视听舆论。加强大数据安全监管,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完善智慧广电传播体系监管。建立完善面向地面无线、有线网络、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不同媒介传播方式的监测监管,加强对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管理。开展智能化安全态势感知、研判分析、风险预警、处置调度,推进监管系统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
开展智慧广电服务质量保证。深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质量体系建设,巩固广播电视“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独特优势,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高标准承载社会管理功能,助力首都城市精细治理,同时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信息消费需求,实现智慧广电政用、民用、商用融合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智慧广电建设。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统筹做好智慧广电的组织、管理和推进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加强组织协调和部门联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智慧广电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智慧广电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设立工作专班,负责智慧广电相关日常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
要积极推动市内智慧广电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充分争取和利用中央、市区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开拓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智慧广电建设的投入,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三)加强规划引领
结合实际加快制定本部门智慧广电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做好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做好与相关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的相互协同,积极争取将智慧广电项目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统筹部署,全力推进。
(四)加强队伍建设
鼓励和引导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加大智慧广电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从业人员投身于智慧广电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监测分析
健全智慧广电发展的统计分类和标准,开展智慧广电发展统计和监测,建立智慧广电发展大数据平台,及时全面反映智慧广电在各领域、各环节的发展规模、结构变化、应用深度和趋势,为行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适时向社会发布相关数据,科学引导广电行业转型发展。